机器狗送餐、机器人叠衣拖地!赛博“养老搭子”,可以这么潮
从杭州养老院精准送药、贴心送餐的机器狗,到深圳护理院拖地叠衣、陪打乒乓的机器人;从方言交互的无人驾驶轮椅,到科学复健的行走辅助器……这些融合了人工智能、柔性机械等前沿科技的“养老黑科技”,这些“赛博搭子”正在深入银发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个个具体的养老需求,正在推动“保姆机器人”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送药、送餐
机器狗成为老人的团宠
在浙江杭州西湖区一个养老服务中心,机器狗可以陪伴老人。工作人员介绍,通过自主建模技术,机器狗“小西”能精准识别每位老人的房间号,只需一句“送药”,它便迅速响应。

自“上岗”以来,这只体重仅14公斤的四足机器狗已成为老人们的“团宠”,为智慧养老提供了全新解法。
在社区食堂用餐高峰时段,“小西”能自如切换成“送餐员”角色,将热腾腾的饭菜送到老人桌前。

除了送餐等基础服务,“小西”的“聪明”更体现在一些细节中。它的头部搭载了深度相机和工业相机,可实时识别地形障碍与人体动作,若老人意外摔倒,它能立即发出警报。
此外,杭州古南社区的也能看到“小西”的踪影。这里60岁以上老人占比近30%,其中孤寡、独居、空巢老人超200人,社区工作人员称“小西”的加入,为特殊老人增加了一层保障。他举例,认知障碍老人常忘记用药,机器狗可定时提醒;社区人手紧张时,它还能分担送餐、引导散步等工作。
虽然目前“小西”仍需工作人员辅助设置程序,但它的出现无疑为养老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未来,“小西”还将升级,通过人脸识别实时追踪外出老人位置,降低走失风险。
做家务、能陪伴
机器人化身银发暖心搭子
在深圳养老护理院,一场变革正悄然铺展。
银发老人能与智能机器人共舞乒乓、齐练太极,甚至携手跳起广场舞,这些画面不仅传递着欢乐,更折射出中国养老服务正经历的关键转型——智能机器人正以多种角色融入养老日常。
画面中,机器人的两只机械臂正在进行叠衣服的任务,它将T恤缓缓拿起,平铺,拎起同一侧的袖子和衣角,折叠,再拎起另一侧……叠完后,它还会把衣服码放好。

除此之外,机器人还可以拖地,尽管动作细节有待完善,老人们仍欣喜表示“省了好多力气”,技术辅助的价值初显轮廓。
在精神陪伴上,机器人化身为“文娱搭子”,可以陪打乒乓球,还能引导老人学习太极拳与广场舞。
对此,老人们感叹“科学真是太棒了”。一位奶奶更是道出深层价值:“机器人还能与人交流协调情绪,缓解寂寞。”技术在此超越了工具属性,成为心灵的慰藉者。

机器人搭子无疑成为银发一族的得力帮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效率提升,更是技术向善的温度。这种温度,正在为“老有所养”的愿景注入崭新动能——科技辅助终将托举起一个更有尊严、更少孤独的晚年图景。
听得懂方言、辅助行走
养老黑科技助力老人“自由行”
在人口老龄化与科技革命交汇的时代浪潮下,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柔性机械等硬核科技正突破传统养老产品边界。
在今年的上海老博会上,无人驾驶轮椅机器人亮相。这款机器人能在室内外全场景自主避障,实时监测跌落、侧翻风险与预警。有趣的是,它还能听懂方言,并且支持远程视频通话,方便老人自主出行、随时保持联系。

肌肉力量衰退的老年人如何行走?外骨骼助行器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外骨骼助行器可以通过传感器和算法,识别人的意图和姿态,然后通过一系列机械和电子系统,将机器的力量传递到人的身上。许多老人表示,借助外骨骼助行器,抬腿更省力,爬楼、走路也比之前轻松很多。

此外,下肢康复机器人也受到广泛关注。
这款机器人基于“神经可塑性”的原理,针对需要康复训练的长者的下肢运动障碍问题,通过外部带动下肢进行科学、高效、准确的步行训练,提升其下肢自主行走能力。

△泰康燕园康复医院应用的下肢康复机器人
炒菜机器人出菜效率高
科技餐厅变身贴心后厨
当智能科技走进老年食堂,会碰撞出怎样的奇妙火花?
在甘肃兰州,老年人们的日常用餐正被科技重新定义。食堂采用“人工+炒菜机器人”的模式,真人厨师专注备菜,机器人管家精准掌勺。一键启动,机器人便能依据预设程序,精准吸取调料,经加热搅拌,快速烹制出美味菜肴。
相比传统方式,机器人不仅效率翻倍,还能确保营养膳食搭配更均匀。一位食堂厨师说,“如果我有2台机器人的话,可以在2分钟之内可以炒4个菜”。

上海虹桥一社区食堂,利用智能科技助力破解社区老年人的吃饭问题。
社区食堂里,机械臂将净菜投入智能系统,煎烤蒸煮全部自动完成。据了解,目前该系统已掌握2000多道菜谱,涵盖八大菜系,能够精准控制油盐配比,20元左右即可享受一顿美味的健康餐。

作为上海市首批养老服务健康食堂,日均供应量近700份餐食智能结算台支持刷脸、数字、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使用机器人炒菜,降低了餐厅运营50%的成本,同时也提高了出餐效率。餐厅还对老年人推出一键减免功能,针对60岁以上的老人推出15元及18元的优惠套餐。
从智能结算、机器人炒菜,到精准营养推荐、大数据分析,全方位提升了老年人就餐体验,以科技力量托起老年人的幸福晚年。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超3亿,相关报道显示,全国失能失智老人数量已超4500万,但我国养老护理行业从业人员仅50万,“保姆机器人”何时能上岗,成为了很多家庭关注的重点。
从送餐送药到安全守护,从精神陪伴到助力行走,养老机器人已展现出变革性的力量。科技将赋能更多的机器人,切实解决具体的养老需求,科技向善的脚步永远向前。
来源: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雨花台区搭建校、地、企、协育人新平台 政策扶持高才最高享100万购房支持
5月27日,2025年 “百家高校访千企,就业创业雨花行” 活动在南京云密城盛大启幕。江苏省教育厅与百家高校代表和近千家企业精英参会,以 “政策+产业+人才” 三轮驱动,共同搭建校、地、企、协育人新平台,为雨花台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活动现场,雨花台区发布了区人口人才计划,东南大学、东南集团和部分企业代表献计献策,从高校人才培育体系与企业实战用人需求双维度,深入阐释校地企协同发展的战略价值,并且在现场进行了人才基金合作签约、人才集团战略合作签约、校地人才培养合作签约和校企合作签约。其中,雨花台区将与东南集团全方位深度合作,携手人才集团,强化在高端人才导入、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发挥人才基金“投早、投小、投人才、投硬科技”优势,为人才创新创业注入资本动能,共同构建“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让雨花成为青年才俊的“首选地”。

近年来,省教育厅、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给予了雨花台区技术支持。雨花台区区委副书记、区长李方毅在致辞中指出,雨花作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核心区,已集聚 4600 多家涉软企业,2024 年软件业务收入近 3000 亿元,数字经济企业营收占比约40%,形成人工智能、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集群。始终以产聚人、以才兴业,打造全省首个数字经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连续三年获评 “中国最佳促进就业城市(区县级)”,并构建起覆盖安居、创业、服务全链条的人才政策体系。他强调,高校是人才摇篮、企业是历练战场,雨花将发挥 “牵线搭桥” 作用,推动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期待更多高校将科研平台建在雨花、企业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活动中发布的“高质量人口人才政策12条”,围绕“愿意生、引得进、留得住、过得好”目标,为雨花台区集聚人口人才。针对人才安居痛点,雨花台区叠加南京市安居政策推出“购房补贴+先租后购”组合拳,高层次人才最高享100万元购房支持,本科及以上学历企业员工购指定人才房再享最长3年租金补贴。同时推行二手房当年落户入学、发放婴幼儿入托券,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此外,还为青年群体定制“成长包”,来实习实践的大学生享最长30天免费“青年驿站”住宿;入职科技型企业的优秀高校毕业生领最高5万元生活补贴;青年大学生创业获“零成本”工位、共享服务设施与产业资源;中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计划为潜力人才铺设成长快车道。在产才融合方面,创新擂台开放,顶尖人才和团队最高可获500万元项目支持和300万元安家补贴,重点支持人工智能、信创等产业优秀人才。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在现场采访了南京凯奥思数据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徐徐,他告诉记者,“2017年凯奥思数据创业以来,在雨花台区‘人才强区’政策的支持下,在东南大学等高校的技术合作与人才输送助力下,公司团队规模已增长至一百多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0%。这一成长历程,既是企业自身发展的缩影,也离不开雨花这片创新创业沃土的滋养。这种校企协同的模式,解决了企业的人才需求,也为毕业生提供了扎根雨花的机遇。”
活动分会场,“智创未来,谷纳贤才”校园招聘会还汇聚了天创电子、润开鸿、森根科技、欣威视通、星赫能源、傲拓科技、小西科技等雨花台区内近百家企业,覆盖C/C++开发工程师、Java开发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工程师、大数据分析师、软件测试工程师、算法工程师、销售工程师等专业技术岗位,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投身雨花台区的建设与发展。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昊
相关问答
小西科技贴合机是不是贴牌的?
小西科技贴合机在市场上存在一定的争议。一些人认为它是贴牌产品,因为它们采用了其他公司的技术和品牌,然后进行了一定的改造和销售。然而,也有一些人认为它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