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靠人才 中央企业有120万科技人才
2024年3月5日上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会结束后),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首场“部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邀请部分列席会议的国务院有关部委主要负责人接受采访。中国网现场直播,以下为文字实录:
南方都市报N视频记者:新质生产力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请问国资委对推动央企强化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哪些考虑?谢谢。
张玉卓:谢谢。刚才在听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我认真读了关于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这一段,讲了三个层次,第一个讲产业链,第二个讲了产业的提升,特别是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个讲了数字创新。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新质生产力,讲了这三段。新质生产力这个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原创性成果,我们也在学习领会和实践过程当中。我理解,主要还是要把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创新和质优是重中之重。我也想用三个字来讲今后中央企业怎么样发展。
第一个是“源”,技术源头;第二个是“升”,产业升级;第三个是“态”,产业生态,合起来就是“源”“升”“态”。
首先,技术要有来源。应该说,这些年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投入,刚才阴部长跟大家介绍,全国的研发投入去年是3.3万亿,其中中央企业的投入是10660亿,接近全国的1/3,我们的研发投入强度,如果以增加值来计的话,是10.2%,全国是2.64%。所以说,中央企业在研发投入上是不遗余力的,相应的,也有很多标志性成果。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点到国产大飞机、国产大型油轮,讲到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第四代核电技术,这些都出自中央企业。这些是多年布局的结果,未来一定要更加强化自主创新,加大投入。对中央企业来讲,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方面,中央企业做的是比较好的,大量的大科学工程、大的一些成果都出自于中央企业。但是在“立地”,特别是在底层技术、根技术方面,还有不小差距。去年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中央企业投入了600亿,占研发投入比重接近6%,但这还是不够的。我们鼓励中央企业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力度,特别是加大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投入。对于技术源头,中央企业要坚持开放创新,不能关起门来,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中央企业在国外一共有330家研发中心,同时也要和国内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头部民营企业和创新型民营企业建立合作关系。要通过开放创新和自主创新,真正把“顶天立地”立起来,这是解决新质生产力的技术源头问题。
第二个,有了技术源头,最主要的是要推进产业升级。一方面,中央企业在传统产业方面布局是比较多的,现在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进行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这方面有不少标志性成果,我们有100多个智能工厂,近期一些中央企业与华为合作,煤矿井下可以实现自动化、无人化、智能化,井下采煤工作面上就不需要人了,可以实现本质安全。我们还启动了人工智能+行动,人工智能“+”的行业,很多都是传统产业,通过我们的大模型解决行业的问题、解决企业的问题、解决垂直领域的问题。另一方面,产业升级一定要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摆在突出位置。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13%,中央企业统计下来还不错,27%左右,但还需要加大布局,去年的投资增加了32.1%,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的占比要达到35%,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变等方面要提前布局。
最后就是创新生态,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要靠大家一起来营造,中央企业要开放。要摒弃过去一些落后的理念,比如短期投资、短期收益,过去有的追求规模,有的追求脱实向虚,挣快钱。现在明确要求中央企业一定要树立在新质生产力上有所作为的理念。我们的劳动者是具有先进水平的劳动者,我们掌握的劳动资料是最先进、最好的劳动资料,包括数据在内,现在中央企业也都具有非常丰富的场景。发展新质生产力,最终要靠人才,现在中央企业有120万科技人才,有大量的创新型企业家。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优秀企业家精神,要鼓励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敢于走最难走的路,敢于攀登最高的山峰,敢于攻克最坚固的堡垒,以我们实实在在的作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英媒:中国各地争相吸引顶级科技人才
参考消息网6月12日报道 据英国《自然》周刊网站6月9日报道,在中国中西部,四川省以农村地区为主的古蔺县正在向博士毕业生提供一次性30万元人民币奖励以及每月1000元人民币的津贴吸引他们移居当地。浙江省台州市也将向来这个沿海城市安家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安置费。湖南省则将为从海外移居当地的博士研究生提供最高100万元人民币的资金。
报道称,中国各地正在寻求研究人员、学生和创新者——无论是本土培养的还是来自海外的。作为回报,这些地区正在许诺大额资金奖励以及住房、医疗、为配偶安排工作等福利。此外,还有大学许诺的优厚薪酬以及政府提供的科研经费。
香港大学从事科学政策研究的教授王彦博说:“争夺人才的竞争在中国各地以及同一城市的不同区域之间十分激烈。”
招募研究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是中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努力的核心。
王彦博称,目前在中央、省、市各级有多项人才招募政策。这些政策分为不同等级,其中既有意在吸引顶尖研究人员和创新者的高度竞争性的计划,也有鼓励技术工人迁往特定城市或地区的措施。
他表示,有些计划主要针对国际研究人员,但多数计划对任何地方——包括中国国内——的人才开放,这反映了中国国内不断变化的动态。
王彦博称,20年前,海外人才被认为是百里挑一的精英,“不过,如今中国国内的人才储备已经相当深厚”。他提到了主要由中国顶级大学毕业生和博士生组成的技术初创公司深度求索(DeepSeek)的成功,该公司已经发布了令世界赞叹的大语言模型。
悉尼科技大学专注中国创新研究的学者张越说,这种“更为广泛的政策转变凸显出中国对本土创新和技术自主不断加强的重视”。
中国的社交平台上充满来自全国各地的招聘信息。
不过,张越表示,中国仍需努力以长期留住人才。她说,“归根到底,中国本土研究和创新生态系统的优势将取决于能否营造一个真正开放和支持性的环境,从而让顶级人才能够留下来并蓬勃发展”。(编译/曹卫国)
相关问答
...人力资源居世界之首,但科技实力却不及..._人力资源师_帮考网
主要是因为科研转化率低,顶尖人才流失,以及创新环境尚需优化。
网络科技公司可以在经营范围上添加人力资源招聘业务吗?
可以呀,最好在网络科技公司前面加个人才之类的话这样更容易被审批可以呀,最好在网络科技公司前面加个人才之类的话这样更容易被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