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科普力量 展现责任担当 科技日报社发布《致科普创作者倡议书》
5月29日,在全国科技活动周如火如荼开展之际,科技日报社在京举行“凝聚科普力量,展现责任担当”科普内容创作座谈会,会上同步启动“科普一下”燃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并发布《致科普创作者倡议书》。

科普内容创作座谈会现场。科技日报记者 赵卫华 摄
科技部有关部门负责人、科技日报社有关负责人,来自科研机构、高校院所的科普创作者以及科普“自媒体”代表参加会议,围绕科普内容创作传播经验、科普社会责任履行、科普创新与跨界融合等议题展开了交流分享。

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在会上发言。科技日报记者 赵卫华 摄
“科普一下”燃视频征集展播活动将面向全社会,广泛征集兼具科学性与传播性的科普作品,充分发挥科普视频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提升公众科学素质。优质内容将在全国科普日、全国科技活动周等重要节点集中推介。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科技日报社发出《致科普创作者倡议书》,提倡广大科普创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严守内容质量底线、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创新科普表达形式,创作更多优质科普作品,以高质量科普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与会科普创作者一致表示,将积极响应倡议,以更高标准创作科普精品,为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凝聚科普力量 展现责任担当——科技日报社致科普创作者倡议书》
广大科普创作者们: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在新时代浪潮中,科普工作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使命。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科学技术普及法,科技日报社向广大科普创作者发出如下倡议:
一、坚守人民立场,锚定正确航向
科普工作的核心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科学知识的需求,助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广大科普创作者应以国家科普工作要求为指引,以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聚焦科技前沿与民生热点,确保科普内容精准、权威、实用,以高质量科普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
二、突出价值引领,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广大科普创作者应强化价值引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严谨理性、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深挖科学家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精神内核,向大众传递理性求真的科学态度,让科学家精神在创新实践中焕发时代光芒。
三、强化责任意识,严守科学底线
广大科普创作者是推动科学传播的核心力量,应恪守科学道德准则,科普内容必须立足客观事实,秉持严谨态度,严守科学底线,遵守科学伦理,坚决摒弃为博眼球、谋利益而编造、夸大等不端行为。强化责任意识,加强对科普作品等传播内容的科学性审核,对伪科学、虚假宣传和误导性内容零容忍。
四、创新表达形式,增强科普效能
充分发挥新兴媒体传播优势,积极开拓多样化科普形式。探索使用新技术手段,将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易于理解的内容。精准把握新渠道新平台传播特性,提升科普作品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让更多受众主动参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学习与传播。
潮平岸阔风更劲,奋楫扬帆正逢时。科普创作者们,让我们携手并肩,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作更多优质科普作品,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技强国贡献力量!(科技日报记者 王璠 聂慧敏)
来源: 科技日报社
一份建设科技倡议书诞生,含“绿”量十足

科技创新如何持续发力?长三角三省一市如何实现优势互补?在近日举办的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行业科技大会暨长三角建设科技发展论坛上,可以收获答案。
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住建部门共同发布《长三角建设科技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倡议书》,将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人居环境。
《倡议书》明确,将共同聚焦绿色低碳城市建设、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基础设施与城市管理数字化转型、城市更新与历史文化传承、地下空间开发与资源利用、城市安全韧性发展、人居环境品质提升等领域,加强重点项目联合攻关,加快既有创新成果产业化步伐。
以企业为主导,以重点科研项目为载体、以科研平台为支撑,组织实施一批重点科研项目,完善“揭榜挂帅”等重大科研攻关制度。打造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等高层次科研平台。
进一步放大长三角跨区域共建共享的协同效应。充分发挥长三角区域创新资源集聚优势,协同推动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共同推动区域内行业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推广、新标准制定、新业态发展,加快推进区域工程建设标准制定,依托世界城市日、进博会等国际平台,建立科技交流新窗口,打造开放合作新载体,营造创新发展新生态。
近年来,上海已涌现一批富有原创性、引领性的建设科技创新成果。比如在绿色低碳领域,“建筑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研究”“中共一大会址·新天地碳中和示范区暨零碳建筑科技示范工程”,推动建立了夏热冬冷地区适宜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和产品体系,逐步建立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计算和评价体系。
在城市更新领域,完成“外滩历史文化风貌区‘第二立面’保护性更新关键技术与工程示范研究”,攻克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和地下空间扩容等系列关键技术,通过科技示范工程应用,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经验,为后续上海更大规模的历史建筑保护与活化利用奠定基础。
在地下空间开发方面,开展“数字盾构自主掘进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揭榜挂帅等各类系列科研项目,积极推进无人盾构挖掘技术等地下空间建设技术。目前正在积极推进谋划深层地下工程综合性试验基地建设,实施“深层地下工程综合性试验基地”专项可行性研究。
在相关论坛上,上海市建设交通工作党委书记、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主任胡广杰作主题报告时表示,对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上海建设领域将以优化科技项目体系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顶层设计和前沿布局,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加快形成领域全链条科研管理体系;以科技项目实施为牵引,进一步加强行业内、外科技资源整合,提升各类科创平台建设,推进政、产、学、研多元主体能级提升和紧密联动;以机制改革优化为契机,聚焦科技创新的改革工作和重要任务,当好开路先锋,力争涌现更多科技创新的技术亮点、工程标杆和企业典范。
“‘无废’不是城市不产生固废,而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固废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的发展模式和管理理念。”上海城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蒋曙杰作专题报告时表示,城投集团正在全力推进上海“无废城市”相关建设任务,未来将通过焚烧厂技改、湿垃圾项目建设、建筑垃圾运营优化,危废再生能力提升等,全面夯实上海“无废城市”的硬件基础。到2025年,打造国内唯一位于城市中心的绿色焚烧项目,提升湿垃圾能力90%、装修垃圾能力25%、危废能力30%,实现小型医疗机构收运最后一公里全覆盖。
在发布和揭牌环节,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与同济大学签订科创合作协议,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与上海大学战略合作协议启动暨上海大学上海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揭牌,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与上海建工、隧道股份、华建集团、中建八局签订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发布上海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十四五”重点科研项目(第二批),发布上海市建设领域“十四五”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目录(第二批),李亚明、丁洁民大师专家工作室揭牌,发布长三角建设科技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倡议书。
值得一提的是,围绕城市发展面临的新挑战,新一批共14项关键技术启动研发攻关。上海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发布的“十四五”重点科研项目(2023批次)包括“基于数字技术的历史街区风貌要素保护与传承技术研究”“全国重点工业遗存优秀历史建筑群保护修缮与功能提升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北外滩480新地标超高层项目结构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本市智慧社区与智慧楼宇精细化管理模式研究”等。
相关问答
关于老年人的英语倡议书?
CaringfortheelderlyisthetraditionalvirtueoftheChinesenation.Itisalsothepremiseofhu...